最新国家政策:西安被点名“西咸合体”能看到
这份文件出台有三个背景:一是为“十四五”打基础;二是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;三是是贯彻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》。仔细研究措辞,可知其重要性:
总体来看,我们认为这份文件有三个强烈的:放宽城市人口落户,做强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,赋予省级更多的土地权限。
实际上,在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目标中: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,确立城市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。那些不断引用发展“中小型城市”言论,早可以停歇了。
事明,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是大势所趋。可是,一回到陕西就会出现这样声音:为何西安要这么大?为何不把周边的县市发展好。
可是,这样的表述与以下言论可能是同一人。当我们夸陕西作为丝和华夏文化发源地,有周秦汉唐辉煌历史时,动辄就会说:“百万人口的长安城,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。”
这个背景下,人是发展的最重要资源:一是历史规律,二是经济需求,也是发展需求。对此,国家政策不断出台:
1、2016年《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》:“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,放宽大城市落户门槛,适当调整特大城市落户政策。”
2、2018年9月《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通知》:明确落户的目的和意义就是“要推进新型城镇化,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”。
3、2019年12月《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的意见》,重点提到“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”。
4、2020年4月《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》,重点强调“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”。
身处在西安的人,应能亲身感受到这种趋势。这两年,西安与武汉、成都、郑州和杭州等城市一起,发起“抢战”。它们,是近些年中国明星城市,也堪称世界的明星城市。
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《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》。与2017年相比,我国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由13个扩大到了15个,西安和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。
在《》中我们提到,西安走不了武汉、郑州等发展之,西安学习的应是成都。“成都模式”,走出内地城市的范本:先成为超级城市平台,再与重庆一体化。
成渝堪称“大赢家”:“编制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,加大发展统筹力度,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,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”
只有“西咸合并”,才能让距离西安如此之近、经济增长降至历年最低、城市化率远低于国家水平的咸阳,得到实质性的发展。很明显,咸阳才是最佳的承载空间——这是双赢。
而且,国家通知也说了“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”。人多了,供地就多,人地挂钩。
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,也是城市化率发展的历程。自以来,我国城镇化率从17.92%升至2019年的60.60%,首次突破60%大关。不过,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80%程度相比,我国差距依旧较大。
但相比之下,2018年咸阳仅51.28%,距离国家平均水平太大。实际上,不仅是咸阳,关中平原城市群范围的城市化率都比较低。
公开数据显示,西安城市化率已达74.01%,这包括了鄠邑、周至、蓝田等以山为主的片区。这也说明,西安的空间已不够了。
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,推动哈长、长江中游、中原、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,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,推动-西宁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,促进天山北坡、滇中等边疆城市群及山东半岛、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。
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这里就不在赘述,对于“哈长、长江中游、中原、北部湾城市群”,我们看到的字眼是“取得阶段性进展”。
对于“中国七大城市群”之一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来说,它的字眼是“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”。对于“兰西”、“呼鄂包榆”等相对落后地区,城市群建设在“推动发展工作机制”阶段。
什么是联席会议制度?据“百度百科”说法:指由团体或组织自愿发起、参与的会议。旨在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形式,加强联系沟通,相互学习借鉴经验,研究探索新经验、新方法。
就在2020年2月28日,陕晋甘三省共同印发《推动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〉实施联席会议制度》,确定每年由三省轮流举办,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,确定重点合作事项,加快推进跨省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。
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粤港澳不用说。“成渝”有成都和重庆、“哈长”有和,“长江中游”有武汉和长沙等,“中原”有郑州和洛阳,这中间还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。
“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,城市数量总体不够。合作层次不高,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;生态系统相对脆弱,资源约束加剧。”若西安自身“底子弱”,如何带动全局?
2018年1月15日,西安正式成为“国家中心城市”。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》中,专门提到:
“完善阎良、临潼、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, 推动西安-咸阳一体化发展, 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 ,打造带动西北、服务国家“一带一”建设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。”
本次文件,重点提到“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”。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,支持南京、西安、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:
这一举措,是对当初地铁门槛一次调整。要知道,西安地铁三期规划当时有个极大的阻力:咸阳和西咸新区大部分地区,在行政范围不属于西安,根本无法满足修地铁的条件。
条件放宽,意味预计“地铁热”将再度提升。这种表述,明确支持编制西安都市圈规划——众所周知,咸阳和渭南是西安都市圈核心部分。
“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。优化发展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、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,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,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。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,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。”
这次,文件提出要“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”,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,探索建立的建设用地、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。
目的,是为了“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”。事实上,西安面积虽大,可用建设用地并不多,自身已非常缺乏土地指标。
具体措施,是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负责,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、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、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批权,授权省级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实施。